兩個都活著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from 約翰福音14章6節

很多哲學的書都會探討到生命的意義,意義的討論好像眾說紛紜,但是其中真正認識什麼是生命的,應該只有耶穌一人。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我常常想,如果人人都有生命的話,那耶穌應該不會特別去強調祂就是生命了。信仰的路上,如果我們堅信唯有耶穌是道路、唯有耶穌是真理的話,那麼,我們也應該要如此堅信,在這世上唯有耶穌是生命了。在這個受造物的世界裡,你和我若少了耶穌,我們充其量只能說是「活著」,然而,活著的我們終有一天會面臨到死亡。「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生命的開始如果是為了迎接審判,那麼生而為人的我們,就是卡夫卡《審判》筆下的原告,我們再怎麼樣的努力,也無法在上帝最後的法院裡脫罪。

繼續閱讀 →

告白的勇氣

求你用牛膝草潔淨我,我就乾淨;求你洗滌我,我就比雪更白。

from 詩篇51篇7節

人非聖賢,因而我們或多或少都曾有犯錯的時候。就拿小時候來說吧,弄壞玩具、弄髒衣服、弄丟東西,應該都不是陌生的情況。進入學校以後,也許會因為一時迷惑而作弊、翹課或是違反校規;進了社會以後,也許因為粗心而釀成工作上的疏失,或是不小心與他人起了爭執。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都有犯下各式各樣、大大小小錯誤的可能,但犯錯並不可怕,真正值得重視的,是我們對於所犯錯誤的態度。

如果問我《聖經》中的掃羅和大衛最大的差別,我會說是對犯錯的反應速度。掃羅曾經負命去攻打亞瑪力人,並且要殺光所有的牲畜和亞瑪力王亞甲。但是掃羅王竟然留了亞甲活路,也留下了上好的牛羊給自己。先知撒母耳指責掃羅後,掃羅因為剛愎自用的關係,幾番推拖,最後才對撒母耳說:「我有罪了。」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高傲的人即使知道別人的責罵是對的,知道自己已經走在滅亡的道路上,卻因為拉不下臉面低頭認錯,而更加一意孤行,不願懸崖勒馬,承認自己的失敗與錯處,直到萬劫不復,賠上了一切。「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古往今來,有多少君王是因為這種無謂的驕傲,而葬送了自己的王朝,犧牲了無辜的人民?

繼續閱讀 →

抓住那道光

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

from 約伯記1章21節

發光的本質和目的,不是為了趕走黑暗,而是為了讓人容易找到。

《聖經》中的約伯是一個行事端正、心懷敬畏的人,雖然家財萬貫、享有盛名,卻能不受物質誘惑,而過著勤儉樸實的生活。然而這樣的正直之人,卻無端成為了上帝與撒旦角力下的犧牲品。上帝給了撒旦機會,於是約伯面臨接二連三的考驗,讓他喪失所有的喜樂,讓他曾經因為不平與苦痛而對神出言不遜。反芻約伯記,約伯是個義人,卻受到如此殘酷的試煉,那我們信仰的本質是什麼呢?

常人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可避免地,我們多少都曾遇過無妄之災、或是遭人背叛、或是喪失至寶,這些挫敗的原因有些毫無緣由,即便我們平日安分守己,也不能保證我們的生活就是天色常藍。自然地,在遇到這些莫名其妙的挫折時,我們常常會怨懟神──埋怨祂聽不見我們的祈禱,質疑祂行事不公,讓惡人吃香喝辣,卻讓善人蒙受災厄。可是啊,我們卻忘了,信仰的本質不是脫離苦海,信仰的本質正確的說,是即使再苦,都能夠喜樂。正如約伯斥責他妻子所說的話:「哎!難道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人所得所遇皆來自上帝,而上帝若要自我們手中收回某些東西,不也是合情合理的嗎?「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犯罪,也不以神為愚妄。」遇到苦難,不埋怨、不質疑、也不背棄神,便是約伯告訴我們的第一課。

繼續閱讀 →

跟緊與蒙福

凡我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他,所以你要發熱心,也要悔改。

from 啟示錄3章19節

在九月裡,若是踏入文具店內,看到一群學生拿著卡片排隊結帳時,就知道教師節已經悄悄靠近了。在東方社會,我們十分強調對老師的尊重與敬愛,而老師們除了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更被期望擔起「導師」的角色,將自己的經驗傳承下去,同時也要注意學生們的品性道德。因而,師生關係既緊密又親近,除了單純的學習關係,更會建立強烈的情感連結:學生倚賴、孺慕著牧長,和他們傾訴煩惱;老師疼愛學生如自己的孩子,當看見他們的成長,內心也充滿驕傲與感動。

我想起老師就如牧長一樣。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青出於藍」,在《聖經》的教導上卻有不一樣的觀點,「學生不能高過先生;凡學成了的不過和先生一樣。」,在被教導的過程中,不是期待自己在真理上,遠遠勝過那些教導我們的人,而是虛心的接受那些聽起來刺耳的教導,知道他們的指責是要我們負起人生的責任,就像是賽跑的接力賽一樣,我們是要接下棒子,然後再奮力往前。不清楚《聖經》真理的,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遭過許多的內心折熬,例如,被指責後,當下的難堪與不服,在心中常常捲起對牧長有意刁難、吹毛求疵、不可理喻的滔天巨浪──明明只是好玩,為什麼不可以嘲笑別人胖或瘦?明明台上的人說話就很無聊,為什麼不可以在台下說話或玩手機?牧長只要管好自己就好了吧,為什麼要管我們這麼多?為什麼明明那麼多人都犯了錯卻只罵我?

繼續閱讀 →

用愛推倒高牆

因此,你們當彼此接納,就像基督也接納了你們歸於神的榮耀。

from 羅馬書15章7節

因著各人成長歷程與出身背景不同,看世界的角度難免帶著自我風格,雖然創意與獨特是人類思考的美好贈禮,但若是對事物不熟悉,所有的認識都來自書本、他人評價、粗淺的認知等資源的話,那也很容易會將自己的狹隘經驗及零碎的知識片段藉由自己的思考模式,拼湊成一幅不切真實的「現實」。例如刻板印象雖然能讓我們快速掌握陌生事物的某種特性,但同時卻也會限縮它的內涵,如若是帶著負面意義的偏見,更可能會對被貼標籤的群體造成傷害。被偏見壓著的人,無辜地被輕蔑、被指責,而不屬於這個群體的批判者,則在此同時懷著高人一等的沾沾自喜。如此一來,不同的群體產生隔閡與嫌隙,最終甚至可能爆發衝突,偏見的可怕可見一斑。

偏見除了造成人們的不合,更會讓我們喪失認識他人的珍貴機會,甚至會左右我們評判與處事的態度。例如,認為愛打扮、化濃妝的女孩子拜金而不屑與她們來往的人,永遠沒有機會知道她們其中也有普通單純的女孩。如果一天不放下自以為是的偏見,那麼不僅會失去增加友誼的可能,更會陷在迷思中,永遠無法一探事實的真相。而如果掌權者因為一己的偏見,以權力迫害他人的話,更會鑄下難以挽回的錯誤,就像美國曾經的隔離政策、德國迫害猶太人等等,而就算是平凡的老師,也可能會因為學生平日的表現而多少偏心,有些老闆也可能對表現不佳的員工特別苛刻,如此不問是非而以本心決定的待遇,豈不也是暴行嗎?

繼續閱讀 →